刘同舫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2015-03-06 18:31:00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点击: 收藏本文

        2008年以来,我院刘同舫教授在我国社科类最权威、我校认定为特级学术刊物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连续发表学术论文四篇。分别为《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2008年第3期,约2.2万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与中国意义》(2010年第5期,约2.4万字);《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叙事结构及实现方式》(2012年第8期,约2.5万字);《启蒙理性及现代性:马克思的批判性重构》(2015年第2期,约2.3万字)。其中三篇论文在杂志头条位置发表。

        《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一文,探讨了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与社会形态理论特别是“三形态”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把握人类解放的思想史意义。该文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6期主体转载并作为封面要目;《Social Science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8年秋季号全文刊发;《光明日报》理论版2008年6月10日摘登;被引用30余次。该文于2013年获教育部颁发的“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1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0年获广东省思想政治教育学会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学术研究成果奖”特等奖。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与中国意义》一文,从问题逻辑的角度切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和研究中面临的紧迫问题,结合国内学术界探讨中的争论,将这些问题以逻辑性的线索贯穿起来集中讨论,尤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和“为什么要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两大问题做出定性的回答。该文被《新华文摘》2010年第24期主体转载并作为封面要目;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被引用20余次。该文于2013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叙事结构及实现方式》一文,论证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叙事结构,思考其在当代所面临的学术挑战,反思人类解放诸多实现方式的优劣,有助于在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中不断拓展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学术空间,创造性地开辟人类解放的具体实现方式。该文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24期主体转载并作为封面要目;《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5期主体转载;《光明日报》理论版2012年10月9日摘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被引用10余次。该文于2014年获广东省思想政治教育学会颁发的“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学术研究成果”一等奖;2015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已通过公示)。

        最新刊发的《启蒙理性及现代性:马克思的批判性重构》一文,全面清晰地展现了启蒙理性的成就及其自身的内在矛盾,基于此深入探讨启蒙理性与现代性、资本逻辑之间的关系;将后现代主义者对启蒙及现代性的批判进行深度评析;论证了马克思如何将对启蒙理性、现代性的批判深入至“物质的生活关系”的研究,并上升为对资本逻辑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和超越。这对于我们反思和批判启蒙理性,重新认识、把握马克思的“反启蒙”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刘同舫教授以马克思解放哲学为线索,从对技术的辐射性视角转向对人类发展的宏观方向,从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文本不同维度的解读,到整体性理解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体系以及跨学科应用研究,将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相结合,在学术研究领域逐渐形成独特的研究视阈,学术成果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