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5日上午9:30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郊区社区社会形态研究》(21&ZD175)开题报告会,在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广州石牌校区文科楼二楼讲学厅)举行。出席开题报告会的主要人员有: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蓝宇蕴教授、王丰龙教授、张强教授,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袁奇峰教授、翁奕城教授,来自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刘梦琴教授,来自厦门大学的黄晓星教授;另外,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部分研究生也一同参与了本次的开题报告会。报告会由本项目主持人蓝宇蕴教授主持。
报告会伊始,蓝宇蕴教授就本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项目申报获批、项目的目前进展、项目预期成果等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接下来主要是子课题负责人就各自的研究领域向会议进行汇报。
华南理工大学韩帅博士代表袁奇峰教授展示了《完整社区视角下的城市边缘转型社区研究》的总体框架与研究思路。韩博士认为,应根据历史上、理念上和现实中的线索对社区进行再认识,并在制度-行为-空间的完整社区视角基础上,挖掘不同社区的治理特色,且根据多样化、多维度、多元化的社区资料或数据,验证完整社区生活圈的相关假设。
王丰龙教授以《社区社会形态研究的地理学理论视角刍议》为主题,在地理学的视角下,从Why-How-What三个维度出发,尤其指出社区社会形态研究为什么要和怎么样运用地理学视角开展研究,最后展示了本项目研究的具体计划和预期成果。
广东社会科学院刘梦琴教授针对城中村社区治理的关键问题,从经济学、社会学等角度提纲挈领地提出探讨的问题,并特别指出,城中村这种边缘社区虽然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但城中村的社会形态与社会服务领域,仍然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张强教授以《流动人口与郊区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为题,并从公共政策视角展开分析。张教授认为,城市郊区社区治理的重点之一,是与城市流动人口相关的问题。郊区流动人口规模大,且流动人口经济社会地位底下,城市融入问题突出,合理建构公共政策,让流动人口享有必要权利并能参与到社区治理实践中,包括开展社区营造与打造熟人社会等,都是化解郊区流动人口问题的策略。
翁奕城教授以《社会网络视角下城中村公共空间微改造研究》为题,将风景园林实践与社会学理论方法结合起来,展示关于城中村公共空间微改造的研究设想。学界对公共空间的研究包括,第一,关注物质形态的研究;第二,关注社会属性的研究;第三,将物质形态与社会属性相结合的研究,本项目拟从社会网络视角关注城中村公共空间微改造及其社会属性的变迁,并拟用多样化方法与数据进行更深入的经验研究。
黄晓星教授以《城市社区的变迁与多尺度重构》为题,指出我国基层社区治理创新层次在下降,提出在流动性加剧的城市区域或社区中,需要探讨如何在社区层面化解城市问题,如何通过服务推动治理转型问题等等,还通过三个案例阐述人口流动与社区变迁、社区空间化治理和社区数字化治理的关系,并提出多尺度重构的分析概念。
本开题会的成功举行,进一步理清了项目开展中的后续思路与任务,加深了团队成员的交流,也拓宽了项目研究的视野。相信在开题报告会之后,项目的进展更顺利。期待在未来的项目推进中能够产出更丰硕的研究成果,如期高质量地达到项目所需的各个具体要求。
撰稿:季泳林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22级研究生
初审:袁琪
复审:蓝宇蕴
校对:张强
终审:谭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