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7日下午三点,浙江大学毛丹教授应华南师范大学社科处、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之邀,给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师生讲学,讲授主题是“在本土经验研究中自主抽象普适性理论——关于1949-1956年社会组织体系的研究提纲”。本次讲座以线上方式举行,并由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孙中伟教授主持。
毛丹教授围绕如何从本土经验研究中提炼普适性理论以及理清二者间的合理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毛教授首先阐述了本论题提出的缘由,即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理论创新是几代人的期望,而自己则始终致力于在经验事实和理论探索中寻求一种平衡,力争在田野经验和理论创新中建构中国研究的话语体系,找到具有普适性解释能力的抽象理论。普适性理论不仅能解释中国本土问题,也具备和其他理论进行对话的能力。关于本土经验,毛教授尤其关注我国1949-1956年间的社会组织体系研究,提出新中国社会组织体系由国家力量整合、社会力量配合国家建设、社会精英选择三个部分构成,并认为,这一体系的形成有主动与受动两种力量的相互配合,主动即社会精英在新旧更替中加入人民团体,旧精英积极配合和顺应国家调整;受动即复杂社会事务产生社会自主处理的组织,包括非登记的群众性组织,而社会组织类型恰恰体现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类型。中国本土案例强化了“理论要面对本土经验题材并对其他经验也有普适度”的观点。
讲座最后,毛教授耐心地解答了学生的疑惑。毛教授指出,社会工作作为发达国家传入我国的一套理论与方法体系,如何把理论和本土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是社会工作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本讲座为如何把握整体理论与本土经验的关系,提供了很有意义的研究指导。
撰稿人: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22级研究生 方昊越
初审人:蓝宇蕴
复审人:孙中伟
校对:倪 娟
终审人:谭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