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举办第十五届“勷勤论坛”主论坛之 学术沙龙“论生态学的价值负载”专题讲座

2022-11-18 19:35:52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点击: 收藏本文

2022年11月16日,伴随着《青春唱勷》的优美旋律,第十五届“勷勤论坛”主论坛之学术沙龙学术讲座“论生态学的价值负载”以线上会议的形式顺利举行。此次学术沙龙由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会主办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会和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会联合承办

本次专题讲座由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葛永林教授围绕“生态学的价值负载”问题主讲,2021级伦理学专业研究生房煜崴对环境伦理学的学科框架和研究热点进行简要介绍。此外,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赵艺老师、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孙楹老师、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辅导员柯雅婷老师应邀作此次讲座的特邀嘉宾,校研会主席团成员林澎同学应邀列席。

葛永林老师首先从科学知识的价值中立性谈起,引出生态学理论是否属于真理性认识的争论。通过比较科学哲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主张,我们似乎能从哲学的世界观中获得启示,认为生态学理论既包含着实在论的真理性认识,也包含着建构论的非真理性认识,不应陷入自然的客观性和文化的主观性之间的二元对立。据此,葛老师强调,生态学的研究应该跳出“事实与价值二分”的鸿沟,承认生态学知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进而在一种介乎于实在论与建构论的中间立场上主张生态学的学科自主性。通过借助普特南的事实—价值相互涵摄的关系理论,我们也许能为生态事实与生态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寻找到一个分两步走的弱的方案,以解释生态学的“是”如何能较好地过渡到生态学价值的“应该”。当然,对生态学真理相对性的主张也要保持在合理限度内,因为生态事实和经验始终是生态学理论、假说建构的基石。

image.png

1 葛永林老师的分享

接着,房煜崴同学以环境伦理学的热点问题“存在物的道德地位”为切入点,为大家介绍该学科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流派。人类/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区分关注的是非人类存在物的内在价值以及道德地位的有无、高低等问题;个体主义/整体主义的区分关注的是环境伦理学中有道德地位的存在物是以个体还是群落为单位作为道德主体的问题。此外,房同学还对“道德地位”问题的几大传统作了简要介绍。除了以理性为基础的康德式传统、以感觉能力为基础的经验论传统之外,也有以其他价值为基础的道德地位理论,比如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主张对一事物环境道德地位的判断应基于其是否倾向于保持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好。这进一步引出了环境伦理学领域价值一元论/多元论的区分问题。

image.png

2 房煜崴同学的分享

最后,葛永林教授针对观众们在评论区中的提问进行了细致的解答。葛老师指出,生态学内部有系统生态学派、种群生态学派等两种主要的范式,在评判诸理论的真理性上没有一个学术界统一的标准和方法,或许通过个案研究的价值回应生态学理论的有效性问题是一个好的路径。借用波普尔的比喻,葛老师补充道,生态学的真理或许是永远掩蔽于云雾缭绕之中的山峰,一切理论都至多只构成一部分的理解,而难以窥其全貌。我们相信这一认识在生态学研究中具有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


撰稿人:李家琦、林小婷

审稿人:孙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