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通进教授莅临我院作题为“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价值分歧与伦理共识”的学术报告

2024-01-02 15:57:00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点击: 收藏本文

 2023年12月28日晚上七点,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文科楼二楼会议室灯火通明,国内环境伦理学研究的知名学者、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现广西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通进教授作了题为“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价值分歧与伦理共识”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葛永林教授主持,江雪莲教授、闫坤如教授与詹莹莹副教授出席。

cfcf5524b73caef1ab12ffb0bb29450a.png

1 讲座现场

 杨通进教授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而国际气候谈判的艰难,既源于各国利益差异,也与国际社会在气候正义与气候伦理方面的分歧有关。本场讲座结合了国际气候治理的谈判历程和相关协定,通过梳理国际气候谈判所涉及的伦理与价值问题,寻求国际气候治理的伦理共识,为推动国际气候合作、实现《巴黎协定》的气候治理目标提供必要的价值引导。

a65a4ab73c48e171bdf798746863c611.png

2 杨通进教授作报告

 杨教授先从全球气候治理的艰难历程谈起。自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逐渐严重,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安全的重大环境危机问题,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国际社会开展了一系列的国际会议进行气候谈判,期间达成了三个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成果,分别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京都协定书》(1997年)和《巴黎协定》(2015年)。然而,由于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分歧,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在公平性和约束力等方面仍然存在缺陷,延缓了全球治理进程。


 接着,杨教授从全球气候治理的伦理原则入手,指出国际社会在气候伦理,尤其在气候正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分歧。他澄清,正义的本质不是互利而是公平,以此引出环境正义的分配对象是环境的基本善和负担,而气候正义则是环境正义的特定领域。杨教授从国际、国内两个维度对气候正义概念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具体阐论了气候正义的内涵和外延,包括气候正义的对立面、形态、分配对象、范围、原则等内容,由此对“气候正义”下了定义:气候正义是人们在设计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之政策与措施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杨教授认为,气候正义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公平地分配国际气候政策所涉及的“社会善”和负担。他主要从气候正义的诸原则展开论述,分析功利主义原则、平等主义原则和历史责任原则的可行性与缺陷,指出应适用复合型的气候正义原则,即罗尔斯式的分配原则,这不仅可以实现公平,同时还有利于社会的最大利益。同时,杨教授强调,气候正义问题不仅存在于国际社会,而且也存在于民族国家内部,这也是气候正义研究的新兴领域之一。


 最后,杨教授就“如何实现全球气候正义”提出了五点建议:(1)改造主权国家;(2)完善联合国体制;(3)建设全球公民社会;(4)培养世界公民;(5)培育世界主义的全球公共政治文化,倡导、捍卫、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前两项的实现以后三项的实现为前提,实现全球气候正义最正确的道路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杨教授进一步强调,全球气候治理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而国际合作达成的根本则在于,国际社会须在气候正义的价值观层面达成共识。

35191673c9b57b3f097a08baf0bd1b68.png

3 现场讨论环节

 在互动问答环节,现场师生与杨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杨教授对学生提出的“如何在气候正义问题中处理政治哲学的思想资源”“动物权利的研究从何种出发点展开”以及“气候正义是否考虑到植物的道德地位”等问题一一做出解答,现场探讨气氛浓厚,在场师生收获颇多。

05a1d22114bd9aeab67a612ea57bc8df.png

4 现场师生合影留念

 晚上9点半,持续两个小时的学术讲座在学术讨论和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李乐琴

     摄影:杨欣怡

     初审:麦梓婷

     复审:葛永林

     终审: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