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第六届“中西交流共荣,开启智慧之门”读书分享会

2024-07-01 11:47:00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点击: 收藏本文

 阅读面向世界,交流共享智慧。为传达“世界读书日”的精神、强化自主阅读意识,哲社研会在4月18日至5月19日统筹举办了第六届“中西交流共荣,开启智慧之门”读书分享会。

 在线上初选阶段,活动共征得38份有效稿件,参赛者覆盖8个学院、21个专业。经过评分,最终决出6名选手参与5月19日的线下决赛。虽然决赛当日阴雨不断,但是分享的热情不灭,选手及观众纷纷前往石牌校区文科楼107室,赴一场书香之约。

 按照赛制,活动决赛分设了通识场与专业场,具体流程为:主持人介绍规则——选手进行分享——观众自由提问——学生评委总结——现场统计评分——颁奖合影留恋。每一位决赛选手的最终分数综合学生评委(60%)和现场观众(40%)的评分而定,最终每场次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各一名,而初选名次为第七、八名的选手则获优秀奖。

 根据评分规则,本届读书分享会的获奖名单如下:

1.jpg

 一、通识场分享回顾

 本次活动的通识场邀请了第五届读书分享会的一等奖获得者——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陈贤敏担任学生评委,为现场选手进行评分,并在活动最后给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进行分享的是杨映贤同学,她通过分析《雷雨》中的周繁漪来剖析家庭权力关系及家庭权力失衡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并认为曹禺对搬家情节的处理是对周朴园绝对权力的深刻描绘,周朴园对家庭的绝对掌控也是周家畸形关系的根源。

2.jpg

1 杨映贤同学通过视频进行分享

 随后,杨同学还分析了家庭关系背后的资源关系与对弈关系,并在最后将视角放在作者的创作背景中分析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

 接下来周沁瑜同学向大家分享《大地上的亲人》,她以“你眼中的农村是什么样的”一问引入书目的内容,并提及农村留守问题所带来的价值观缺失的后果。周同学从对农村个体命运的思考回望自身,进行自我审视,反思自我的优越感,并在最后呼吁大家关注庞大的农村留守群体。

3.jpg

2 周沁瑜同学进行分享

 在分享结束后,现场观众进行积极提问并分享了对石牌村这一庞大城中村的看法。学生评委也询问周同学是否对这一现象持悲观的态度。针对这一问题,现场有同学回应到:我们最能做到的就是做好每一件事。

4.jpg

3 现场观众进行提问

 最后进行分享的是宋瑶同学,她带来的书目是《安娜·卡列尼娜》。宋同学首先对该书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过程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播放相关视频让大家更了解这部作品。随后她引入今天讨论的主题“人性的镜子”,认为安娜和卡列宁在光鲜的贵族外表之下都有不可见人的阴暗。

5.jpg

4 宋瑶同学进行分享

 现场观众在分享后踊跃进行提问:安娜和列夫斯基究竟是激情还是爱情居多?对此,宋瑶同学认为,这两种感情在两人之间都存在着,但是他们对情感的期待不对等进而引发了矛盾。

6.jpg

5 现场观众进行提问

 在三位选手分享完毕后,学生评委陈贤敏对他们的分享及表现作出点评,首先肯定了选手对分享书目的独立思考以及个性化的分享方式;其次指出了每位选手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最后赞扬了读书分享会这一平台,认为此活动能够让每位同学深入地交流思想、分享观点。

7.jpg

6 学生评委作总结

 中西经典文学的碰撞为大家展现了同一课题下不同的文化特点,并激发同学们对差异性与共通性的探寻和讨论。分享的时间虽然短暂,但现场观众收益颇丰,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也能够深入分析,与书友共同研讨。

8.jpg

7 选手进行合影留恋

 二、专业场分享回顾

 本次活动的专业场邀请了第五届读书分享会的二等奖获得者——教育科学学院的张欣月担任学生评委,为现场选手进行评分,并在活动最后给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进行分享的是梁紫君同学,她从《吾国教育病理》作者郑也夫的人生经历着手,并概要地介绍了本书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独特的人生经历使作者对我国教育的症结有深刻的见解,如教育分流、兴趣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而身为这种教育模式的亲历者,同学们的共鸣十分深刻而强烈。

9.jpg

8 梁紫君同学进行分享

 在分享结束后,现场观众提问道:在我国从古至今的教育发展历程中,贯通性的病理是什么?梁紫君同学认为,该病理或许与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相关,人们往往认为,受到的教育越好,能够抵达的社会地位或许会越高,但这种想法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和真意,最后会容易导致教育走向功利化。

 第二位分享者是张哲炜同学,他分享的书目是法国思想家、导演居伊·德波所写的《景观社会》。张同学通过提出“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三个问题简明扼要地总结了本书的讨论内容,突出本书的学术性和批判性,并在介绍的同时引用了许多通俗的例子对 “异轨”、“漂移”、“构境”等哲学概念进行了解读。在他的分享中,同学们既领会了作者独特的批判眼光,又认识了其对景观社会极具人文关怀的解构方式。

10.jpg

9 张哲炜同学进行分享

 随后,有观众进行提问:某些西方思想鼓吹通过自我表现性来尝试对社会进行革命,他们能够留下这种激进性的遗产吗?对其理论有什么看法?张同学认为,德波的理论超越了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和当时的一些革命理论,在当时具有相当大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同时也有其时代局限性。

11.jpg

10 现场观众进行提问

 最后一位选手是姚佳林同学,他主要分享了毛主席著作《实践论》中的理论内涵与方法论意义。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领悟理论意义,姚同学结合了《四言诗·奋斗》《菩萨蛮·黄鹤楼》《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著名诗词,说明了科学实践观对人生意义的重要作用。

12.jpg

11 姚佳林同学进行分享

 分享结束后,现场同学表示对毛主席的独特思想颇感兴趣,并进行提问:毛主席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哲学家,其虽然没有专门的大规模的哲学著作,但却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其与众不同的思想来源在哪里?

13.jpg

12 现场观众进行提问

 对此,姚佳林同学认为,毛主席在童年时期便深感社会矛盾对农民造成的严重压迫,因而根植了敢于抗争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水深火热的时代中,毛主席对民族的历史命运有着强烈的担当精神,在领导建党建军的实践中,也不断磨练自身的斗争品性。

 三位选手的分享结束后,学生评委张欣月同学首先简要地总结了每位选手令人印象深刻之处,给予了真挚的肯定及表扬,同时她也指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如 PPT设计、个人感想的表达方式、书籍讨论的重心等,并给出了针对性的有效建议。

14.jpg

13 学生评委作总结

 无论是对我国教育症结的探讨,亦或是对景观社会的批判解构,还是对毛主席实践观的领会,都是给现场观众的一场思辨盛宴。来自不同学院的同学汇聚一堂,在这场分享会中,许多观点的碰撞产生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展现了思考的魅力。

15.jpg

14 选手与学生评委合影留恋

 至此,读书分享会的通识场和专业场都已圆满结束。此次读书分享会为同学们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碰撞的平台,在此基础上不仅能够丰富理论知识储备,还可以提高了个人的辩证思维能力。决赛现场中,参赛选手各抒己见,现场观众热切参与,这正体现了活动设计的初心,期待我们下次再会!

文案|韦春秀 罗建超 麦  静

图片|杨欣怡 潘二飞

初审|麦梓婷 陈思婷

复审|孙  楹

终审|杨茂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