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院黄丹副教授带领学生团队在国际社会工作期刊发表两篇重要学术成果。黄丹老师与学生罗英廷、卢佳宜在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2025年第1期)发表论文,题目为"Towards Digital Adaptation: An Exploration of Chinese Social Workers’ Experiences of Digital Service Challeng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the Context of COVID-19"。该研究聚焦于疫情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者在数字化服务中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此外,黄丹老师团队在青少年智能手机依赖干预方面也展开了深入研究,相关成果由黄丹老师与学生季泳伶、罗英廷、罗俊芳共同完成,并于2025年2月在刊物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发表论文"CBT Peer Groups Prevent Smartphone Dependence Among Migrant Children: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该研究通过准实验设计,探讨了认知行为疗法同伴小组对流动儿童智能手机依赖的预防效果。
以上两篇研究成果,均是黄丹老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少年数字成瘾的社会工作整合干预循证研究”(24YJC840011)以及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课题“预防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学校社会工作干预研究”(XS24B006)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一)摘要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与新冠疫情阻断线下服务的双重影响下,社会工作服务加速迈向数字化转型。然而,一线社会工作者在适应这一变革时,常因准备不足而承受巨大压力。本研究通过对63名社会工作者的访谈发现,他们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三大重要挑战:一是数字资本不足,如数字服务门槛攀升、数字资源不足、数字能力要求超纲;二是线上服务困境,如信任关系建立受阻、伦理困境应对困难、传统理论框架应用脱节;三是数字工作负担,如私人领域和工作领域的壁垒被打破、线上服务状况多发、线上服务留痕程序繁琐。为应对这些挑战,社会工作者采取了数字赋能、优化线上流程、利用数字技术优势及构建同行支持网络这四项策略,不仅缓解了压力,还推动了服务创新与质量提升。基于此,研究建议增强社会工作机构对工作者的工具性与情感性支持,将数字技能培训纳入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并鼓励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助力社会工作者更好地适应数字媒介环境,推动社会工作服务的数字化转型。
论文(二)摘要
青少年智能手机依赖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且流动儿童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父母干预的缺失,更容易陷入智能手机依赖的困境。本研究旨在通过非随机控制组前后测试评估方法,探究基于认知行为治疗理论设计的朋辈支持小组在预防流动儿童智能手机依赖方面的有效性。研究共招募了56名流动儿童,平均年龄为13.9岁(SD=1.5),其中女性占比66%。研究对象被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了基于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朋辈支持小组干预,而对照组则未接受任何干预。所有参与者均完成了未干预、干预后和3个月随访的测试。通过2×3混合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研究发现干预组在智能手机依赖程度上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F=4.888, p=0.031),以及短期效应(3个月;F=4.887, p=0.011)。此外,干预组在非适应性网络认知和同伴关系方面也表现出显著改善。结果表明表明基于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朋辈支持小组能有效降低流动儿童的智能手机依赖程度,对设计相关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具有启示意义。
作者介绍
黄丹:华南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本科及社会工作硕士,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福利哲学博士。广东省社会工作学会理事,广州市注册社会工作督导,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十余年。近年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数字媒体沉迷与社会工作干预,获得3项省部级课题资助,于Social Work、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和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 Review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初审:黄丹
复审:陈晓斌
终审:闫坤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