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哲学系周小龙副教授作“统觉的分析统一与综合统一 ——康德论题及其效应”讲座

2025-05-13 10:19:00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点击: 收藏本文


 

        2025421日晚,中山大学哲学系周小龙副教授应邀来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11讲学厅作讲座报告,题为“统觉的分析统一与综合统一——康德论题及其效应”,由我院特聘研究员张云翼老师主持。

 图片1.png

  讲座伊始,周小龙老师首先作出题解,阐明“统觉”问题在康德哲学中的位置以及这一概念的莱布尼茨渊源。康德哲学作为先验哲学,就是要追问经验的可能性条件。这种条件在康德体系中又分成两个方面,即纯粹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与纯粹知性概念(范畴)。为了能够将知性范畴运用到感性杂多之上,康德需要主体具有一种能够将杂多表象统一在一个表象之下的联结能力,这种综合统一的能力即是统觉。

  统觉(l Aperception)的概念则源自于莱布尼茨,并与知觉(La Perception)相对,表示一种更高层面的知觉。莱布尼茨强调统觉的两个方面:1.统觉是一种反思状态,使得知觉具有归属于我的性质。2.批评笛卡尔过度重视统觉,而忽略了没有反思的知觉。

  在介绍了统觉的哲学史背景后,周小龙老师对康德所理解的“统觉”进行分析。

  统觉具有两方面的基本作用。

  一是在认知中的作用在康德看来,知识源于判断,其最基本的形式为A=B”或“AB”。其中AB或杂多的联结(Verbindung)通过知性范畴实现,而这两者之间的统一性(“=”或“是”)或杂多的统一性(Einheit)则需要更高层次的统觉来实现。

  二是与自我意识的关联:“‘我思’必然能够伴随我的一切表象”,统觉不仅涉及知识的产生,亦与自我意识密切关联。统觉之综合构成了自我意识的同一性。这是一切意识归属的汇聚点,更是自我意识的根基。在此意义上,正是统觉使得我能够意识到我自己。

  总的来说,康德将统觉描述为先验的、源始的(创生性的)、纯粹的,是一切知识的最终条件。且在康德的表述中,统觉对知识的功能要多于自身意识产生的作用。而作为本次讲座主题的统觉的分析统一与综合统一之区分恰恰与上述两种作用相关。统觉的分析统一关涉于自身同一性(Identität),即形成一个自我的表象;统觉的综合统一则关涉于对杂多表象的综合(Synthesis),即在一个意识中把握杂多。

  周小龙老师在此指出两者间形成了某种张力。虽然就康德的自身理解而言,统觉的综合统一在逻辑上要先于分析统一,从而否定了对于自身同一的直接把握。但是在康德的思考中,这二者却始终处于某种循环奠基的关系之中,并导致了多种解释线路的出现(如:AllisonDieter HenrichPeter StrawsonGuyer等)。

图片2.png 

  为了深入分析二者的关系,周小龙老师进一步讨论了康德进行区分的理由和矛盾之处。

  区分分析同一与综合同一的理由有三点,分别是:1直观与概念的区分、2反对“理智直观”、3本体与现象的区分。这意味着,如果自身意识能够被理解和把握,则它必须要作为一个表象(在现象的意义上)而被呈现,但这却是一个决定性的困难。因为人无法真正“视见”自身(没有神的理智直观),自我仅仅以一种表象杂多的统一方式而呈现,统觉的分析统一实际上处于本体界而是一种“迷”。

  另一方面,康德论述矛盾之处暗含了诸多可解释的空间。

  1)如若统觉的综合统一先于分析统一,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某个缺乏自我意识的时刻。然而康德肯定不会承认这一点,因为二者是不可或缺的。那么为何康德又要将综合统一至于分析统一之先?

  2)康德区分了内感官和统觉。内感官只能把握“我们向自己显现的那样”(Wie wir uns erscheinen),而统觉则把握到“我在”(Ich bin)。那么这个“我在”又应该如何被理解?

  3)康德否认对自我的认知,但他却坚持对自我的意识,然而这难道不是某种对自我的某种“理智直观”?

可以看到,尽管康德始终强调统觉的综合统一的在先,却无法否认分析统一的不可或缺。任何对表象的综合都必然要预设对我的同一性的意识,这使得康德始终无法摆脱二者间的循环奠基。

指明了康德的困境之后,周小龙老师更进一步向我们展现了该问题在德国观念论的发展,之后的费希特和黑格尔可以看作从不同的方面入手来突破康德的这种循环。费希特将康德彻底化,打破其维持的二元论结构,使得统觉的分析统一取得了绝对的优先地位,回归到自我的绝对自发性和自我规定,并从中演绎出表象的内在结构。而黑格尔则批评康德的统觉始终依赖有限自我,无法从更高处来实现同一性和综合性之间的真正综合。

图片3.png 

 

讲座最后,张云翼老师作出总结,指出了形而上学问题的哲学史维度之重要性。雷天籁老师也作出点评,并向在场同学分享原著阅读与研究的方式。在随后的问答环节,同学们也都踊跃发言提问,周小龙老师也一一就“先验想象力”、“费希特的自我设定”、“笛卡尔的自我”、“当代哲学对于主体性的解构”等问题作出回应。

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图片4.png

 

撰稿人:杨硕

初审: 张云翼

复审:陈晓斌

终审:闫坤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