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逻辑与哲学论坛”在我院顺利召开

2025-07-11 16:07:00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点击: 收藏本文


 

2025621日,由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逻辑与分析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逻辑与哲学论坛在文科楼二楼会议室(222开幕。论坛开幕式由熊明教授主持,他首先对各位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论坛的宗旨与意义。随后,姚文忠书记发表致辞,代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对参会老师们表示诚挚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院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特色。哲学学科带头人胡泽洪教授也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从哲学学科建设的角度引入了本次论坛的主题,强调了逻辑研究在当代哲学中的重要性。

开幕式结束后,论坛进入第一组报告。第一组报告的主题是“逻辑的边界”,由武汉大学陈波教授和中山大学任远教授主讲,胡泽洪教授担任主持。首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陈波教授作了题为“逻辑例外论与反例外论之争”的学术报告。陈波教授首先梳理了“例外论(Exceptionalism)”的来源及其在当代哲学,尤其是逻辑哲学中的应用,指出这一概念最初由英国哲学家Timothy Williamson提出,并用于强调哲学与科学的连续性。

随后,陈波教授详细阐述了逻辑例外论的核心观点:逻辑被认为是不同于其他科学、对题材中立且先验必然的真理体系,不容修正;而与此相对的逻辑反例外论主张逻辑理论与科学理论本质上是连续的,逻辑真理依赖于经验证据,可随新的发现而修正。陈波教授结合近年来国际学界关于该议题的前沿动态,介绍了重要国际期刊上相关论文的研究成果,并分析了该争论在逻辑的形而上学基础、认识论证成、逻辑方法论及逻辑选择标准等层面的深刻影响。

在此基础上,陈波教授结合自己的最新研究,进一步讨论了逻辑常项的定义、演绎推理的证成、不同逻辑体系之间的选择标准,以及如何理解逻辑规律的普遍性与规范性等核心难题。他指出,逻辑例外论在理论上面临如“如何区分逻辑常项”、“如何证成演绎”等经典挑战,而逻辑反例外论虽回应了部分质疑,但自身亦需在理论澄清与方法论自洽性方面进一步深入探讨。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中山大学哲学系、逻辑与认知研究所的任远教授,讲座题为反例外论、规范性与逻辑的观念。讲座围绕逻辑的反例外论立场,深入探讨了逻辑的规范性基础与多种逻辑观念之间的复杂关联。

任教授指出,所谓反例外论Anti-Exceptionalism about Logic)主张逻辑并非独立于其他知识体系的特殊学科,而是与科学具有方法上的连续性。这一观点挑战了将逻辑视为纯粹、绝对、先验且不可经验修正的传统看法。讲座通过梳理形而上学与认识论两个层面的反例外论,揭示了逻辑是否具有特殊性质,并非全然不可动摇。在规范性部分,任教授回顾了从信念指导推理评价的多种逻辑规范性理解。他分析了逻辑规范性的构成性与自主性问题,引用MacFarlaneHarman等人的重要论证,探讨逻辑是否真能作为推理的规范。

讲座还呈现了不同的逻辑观念:包括作为正确推理说明的自觉逻辑,实际推理实践中的自发逻辑,以及关于逻辑本质的本然逻辑。这些观念对我们如何看待逻辑规范的来源与性质具有深远影响。最后,任教授强调,逻辑的形而上学理解会影响我们是否接受其规范性的实在性基础,而逻辑的认识论与语义学视角则决定我们是否认为逻辑规范是先天的还是派生的。

621日下午,论坛开展第二组讲座,讲座主题为如果历史可以改写。本场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何朝安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苏庆辉教授主讲,由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特聘研究员伍素博士主持。

 第二组的第一场讲座由何朝安老师进行报告,题为“反事实条件句与因果度”。报告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研究现状、两种基本的因果度观念、三个具体的因果度理论、对三个理论的批评、勾画一个新的因果度理论。

何老师通过探讨“两辆车相撞导致车祸”“不同场景下扑错方向的守门员”两个案例中的责任归属,简单而直观地展示了什么是“因果度”causal degree,即“事件A在多大程度上是事件B的原因”。传统哲学对因果关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判断“事件A是否是事件B的原因”这一因果性问题,而何老师将研究目光投向了因果度,那么传统因果性概念与因果度有什么联系呢?何老师指出,哲学上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因果度观念,一种是必要性维度,即原因的大小程度由其必要性之大小决定,其代表为结构模型理论和博弈论理论;另一种是充分性维度,即原因的大小程度由其充分性之大小决定,代表为概率论理论。何老师分别对这三种理论计算因果度的方式进行了介绍,并通过一个“缓和”(mitigation)的案例,指出这些理论存在的问题,即对于因果贡献一样大的两个原因,这些因果度理论计算出的结果却不同。最后,何老师尝试勾画了一个新理论,依托可能世界语义学模型和反事实因果性理论,构造出基于可能世界模型的因果度理论,解决前述理论中无法体现权重差异、因果度加起来不等于100%等问题。

第二组的第二场讲座由苏庆辉老师进行报告,题为“回溯反事实条件句与因果关系”。苏老师在介绍大卫·刘易斯反事实因果理论的基础上,批判性分析了刘易斯对回溯反事实条件句的排除,并论证了这一排除的合理性,以此来回应郑宇健教授的质疑。

苏老师指出,刘易斯反事实因果理论的关键在于,他用可能世界可比较相似性定义反事实条件句,进而构建因果依赖链条,其中他特意排除了回溯反事实,因为这会破坏因果的时间箭头。郑宇健教授的质疑正是针对这一点,他提出两类反例:涉及概率的案例和EPD进化序列,认为在这些情境中回溯是不可或缺的。而苏老师站在刘易斯立场对其进行了回应,认为概率因果可用刘易斯概率降低的因果(decreasing causation)处理,原因事件的发生反而降低了结果事件发生的概率,而EPD看似需要回溯,实则只是因果解释而非实际因果,回溯反事实不适用于实际因果分析,因此刘易斯的理论无需修正。

622日上午,本论坛第三组的讲座主题为若有若无。本组讲座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文方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赖岳山副教授主讲,由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高贝贝博士主持。

第三组的第一场讲座由王文方老师带来题为“一切俱无,无则不可说”的报告。讲座的核心议题是从融合哲学的角度探讨东西方哲学共同关注的一个议题——“不可说”。对此,王老师从柏拉图、老子、佛教龙树、普罗提诺、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的论述出发,指出“不可说”是贯穿东西方哲学的重要命题。他通过逻辑分析,提出“不可说”并不意味着“不能开口说”,也不意味着“不能使用日常或逻辑语言去说”,而需要一种特殊的语言去说。

王老师着重探讨了没有“基底”的事物的可说与不可说问题:平常认为存在的事物其实都不存在,因而不可说。这源于世界是由组合性事物构成的看法,组合性的事物依赖其真部份,但组合性事物无本体论上的必要,或如胜义谛中“万法皆空”的思想。

针对“不可说”是否成立,王老师着重介绍了他基于当代逻辑学模型论的回应方案。他将佛教的世俗谛与胜义谛分为两个论域,DC(世俗谛集合):包含日常经验中的事物及其关系。DU(胜义谛集合):指超越世俗的终极实在。IC(解释函数):从语言到世俗谛的映射规则。三元组 形成了一个“模型”(model)。之后,王教授给出了多重赋值语意论plurivalent semantics,即每个对象语言的语句p在一个模型中将有两个语意真值 vc(p)代表该语句在世俗谛中的语意值,而vu(p)代表该语句在胜义谛中的语意值。多重赋值语意论不同于传统的多值语义论(many-value semantics),多重赋值逻辑具有哲学(及哲学史)和逻辑上的双重可探索性,可以用它们来解析中观哲学背后的逻辑是否可信。

王老师认为,我们能够透过模型论的方法去说明为何“空则不可说”(所有试图谈论胜义谛的语句都不为真)。这些说明并非在直接谈论胜义谛中的任何事物(因为胜义谛中没有任何事物),而是在传达胜义谛(DU)与世俗谛之间的关系,以及胜义谛与我们的语言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语句虽然在胜义谛中仍不为真,却带给我们对胜义谛为何不可说的理解,从而间接传达“不可说”的哲学内涵。

第三组的第二场讲座由赖岳山老师带来题为“‘中观’论证与说‘不可说’”的报告。赖老师首先通过一个逻辑公式引入本场讲座的核心论题,即佛教理论所要讨论的对象¬(A¬A)是什么。之后介绍了龙树中观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术语,如“有”“无”“涅槃”“灭”“空”“戏论”等,探讨这些术语的内涵与相互关系,并总结了龙树“中观”的两个目标:灭诸戏论、说空·证空·解脱。

结合龙树《中论》的梵、藏、汉文本、文字、语义与历史,赖老师详细阐述了“不可说”在佛教哲学中的内涵与意义,分析“说不可说”及其相关的性质与结构,探讨佛陀、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不可说”,并介绍了现代哲学家对“不可说”的回应,如维特根斯坦的“留白”与冯友兰的“负的方法”。他提到,通过经典、语义作还原与推进,《中论》中的核心偈颂,如“八不”偈颂(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四句”(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等的形式化(符号化)即 ¬(A¬A)

赖老师指出,二十世纪以来,欧美学者开始尝试在现代逻辑的基础上分析中观学的论证结构,探讨现代逻辑与形式化语言对龙树中观思想的解读与推进,展示佛教哲学与现代逻辑学的交融。这种研究方式不仅引发了关于悖论的讨论,还尝试对悖论进行“超越”。这一回归龙树中观学的做法,实际上是以悖论来证成关于“空”的“真谛”(真理),进一步彰显了龙树中观学的现代价值。

本次论坛报告主题涉及逻辑与哲学领域的多项前沿议题,两天共六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引起了与会师生热烈反响。本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专家学者搭建了友好开放的学术交流与对话平台,增进了我院学生对于逻辑与哲学领域前沿问题的了解

 

 

与会人员合照

 

 

供稿 廖彦霖

照片 刘欣

一审 高贝贝

复审 陈晓斌

终审 闫坤如